立即注册 登录
海归直聘APP|海归集团|海归协会全球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Stephen Z(美国)的个人空间 http://qun.haigui001.com/?212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国海归现状与创业之路

已有 97 次阅读2011-7-6 23:13

写在前面的话:

这篇文章比较长,但对于新进的海归,或有志于走上创业之路的海归相信会有帮助,所以花费时间摘录于此,但愿读者有所感悟。

海归创业经验分享

   “2011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开幕式于6月29日在大连举行。

  以下为论坛实录:   

   王辉耀: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学长,今天海纳英才、创业中国—海归创业领袖峰会,是一个资深海归创业导师对话未来海归之星活动正式开始。首先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王辉耀,是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也是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我回国很多年,包括以前创业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今天更重要的是介绍今天邀请来的几位嘉宾,也是我们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指导专家委员会创业导师。

第一位是金沙江创业投资董事总经理丁健先生,他本人也是非常早的回国创业的海归之一,90年代跟田溯宁一块回来创办中国最早的互联网企业“亚信”,也是中国最早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具有丰富创业和做风投的经验,包括现在还兼着“亚信”公司董事长,他会有很多精彩观点跟经验跟大家分享。第二位是夏颖奇先生,他是北京海外人员董事会理事长,是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国外留学生,跟海归打了很多年的交道,包括本人接触大量企业。郭盛先生是智联招聘CEO也是我们留学回国创业指导委员会的创业导师。他们将和我们在座各位海归人员、领导、各位嘉宾,包括海外回来的海外学子进行交流。  

 今天这个话题非常好,海归怎么样回国创业。实际上最近我也是刚从美国回来,在美国我最近和几个大学教授,包括杜克大学、哈佛大学教授联合做了一个调查,针对海归回国,主要针对印度和中国的海归,现在海归回来已经成为一个高潮,包括80%的中国海归和60%印度海归都认为经济发展机会是吸引他们回国创业的主要原因。   当然今天我们在大连参加海创周也是一个很隆重的事情,我们现在海归上升到国家很高的层面,海归创业成为一个主旋律,成为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也是我们大家未来中国三十年转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在过去三十年,中国实际上是靠我们廉价劳动力,靠我们的消耗原材料,靠我们的环境来发展,未来三十年我们需要转型,我们要靠我们的人才,包括我们的海归人才。实际上我们需要从人口转到人才,从招商引资转到招才引智,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从硬环境的打造转到软环境打造,从作为科技要并重到管理、创新等等,都需要发展。在这个大的转型中,海归创业必然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今天上午中央电视台也做了一场采访,我们各个部委的领导也做了非常好的有关海归政策的阐述。我想今天下午的峰会主要集中在我们几位专家身上,谈一谈他们回国创业的体会,他们对海归回国创业的一些认识,还有他们认为海归回国创业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海归如何更好地来提升创业成功率等等,这是我们下午探讨的问题。前面半场主要是专家进行进行阐述和交流,后半场主要留给大家,在座海外学仁、媒体进行互动。  

 首先请丁健,回来创业最早的,也是我们创业海归的领袖,谈一谈他创业的体会,包括这些年他做风险投资发现海归创业的人才方面有一些什么样的经验和体会跟大家分享。 

丁健:谢谢。大家下午好!   

海归创业应该说跟我的关系大概算最明显,第一我算是最早的海归,第二也是最早的一批创业者,第三现在又是在做创业投资。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很高兴,一会儿更多的时间留给大家,看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进行解答。   这里很短的时间谈两点。第一,现在的环境和我们那时候回来的环境的确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刚才夏主任也讲了,这个问题不重复。我想谈两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一个就是现在的市场环境要比以前更加成熟,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比以前更加的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在海归创业比以前更加容易,这两个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期望值。为什么这么讲?以前尽管我们回来的时候可能缺这缺那,但的的确确有很多的市场机会,而且市场上的竞争非常小,海归回来的话有他非常独特的特色,比如说当我们回来的时候,我们做互联网,我们那时候开玩笑,中国可能听说过互联网的人不超过两百人,更不用说有人做互联网。所以当我们93、94年回到国内的时候,做互联网远远超前于市场任何人。现在大家再想做到这一步已经变得非常难,不管你是哪个领域。第一是由于信息化的结构,中国在各个产业都和国外的距离非常短,甚至有的就是几个月,国外有的东西这边马上就有。所以你的这种领先程度,不管你是所有的技术还是所在的工作经验,领先的程度已经跟国内以前大不相同,所以已经不是遥遥领先回到中国来一览众山小。反过来,在这边的话有大量很成熟的中国市场,跟我们以前大不一样了,每一个领域都已经有了充分的竞争,也有了非常大的公司,就像现在他们开玩笑说,你想做一个行业,不根腾讯竞争的互联网企业现在已经很难了,他随时可能会把你干掉。虽然是一个玩笑话,但是也说明了你要想起来,就要面对这么多已经成长起来的大的鳄鱼随时准备一口把你咬掉。这样一种环境,使得现在的海归创业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再依靠简单的领先已经难了,到底依靠什么?我其实觉得中国现在最大的欠缺的地方,也是海归创业最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是原创技术。  

 所以我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我们见了一家荷兰的VC(风险投资),他给我们介绍了一下他基金的情况,做了十张幻灯片,前面两张主要是讲他基金本身,后面八张片子主要讲他投资的公司。我可以这么说,前面两张片子和我们自己做的前面两张片子几乎可以说换个名字都可以一字不改,介绍他们的基金就等于介绍我们的基金,我们两个基金相似到这样一个程度。但是后面八个公司就有天壤之别。我们投资的中国八家公司只有一家是具有原创技术,而他们投资的八家公司里只有一家是没有原创技术的。就是这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在中国由于长期研发的投入和国外没有办法比较,因此我们很多创业公司都还是局限在应用型、商业模式型等等这些方面,真正具有自己原创技术的创业型企业还是凤毛麟角。因此我非常希望鼓励创业型,尤其成功比较高的创业型企业的话,我觉得做原创技术的创业是很有优势的。这种原创技术可以有好几类,一类是你自己就是做这方面研究的,我觉得你有这方面的优势。第二是由于你所在国,在某个领域让你非常有优势,在这个领域你可能更好地接触到这个领域非常先进、非常有原创技术的一批人,你可以跟他们合作,把他们带到中国来,把这种技术带到中国来,然后跟他们一起在中国创业。所以这里并不局限于说非得你自己有这样一个技术,你可以把这样一种原创在国外比较成熟的技术,我们现在正在跟国外一些VC接触,这可能会是我们未来一个趋势,就是如何让国外的一些原创技术,国外实验室的一些原创技术在中国孵化,而不是简单地说我们什么都要从自己的实验室出来,这样的话可以更快地让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因为,这样的技术的结果,在这边孵化的结果,能够使得这个技术真正扎根中国而且留在中国。   因此,我觉得海归创业第一点是以什么样性质的创业是最容易的,也就是说中国最缺的,也是目前跟海外差距最大的,也是海归在这方面最有特色的。第二点,我觉得海归回归者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你们在国外,特别是在国外工作过一段时间的这种相对比较好的管理文化,管理的经验还有商业文化,这些方面实际上是大家的优势。尽管有些人讲海归回到中国有水土不服,但是我认为海归在这方面长期相对比较专业性的训练在中国目前,不管是职业经理人也好还是创业者里面也好,都是非常欠缺的很重要的元素。我希望在这方面来讲,海归创业者能够把这样一种文化持续不断地带回到中国。   大家都知道中国概念股遭受到了空前的冷遇,甚至说人家用词叫“大屠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部分的企业,这里相当一部分的国内企业采用借壳上市的方法,不遵守国外对上市企业最基本的诚信要求,做假帐,这方面出现大量问题,使得整个中国概念股现在在纳斯达克被高度怀疑。所以我希望海归创业者在这方面我们要有自己非常好的原则,把这样一种长期在成熟商业文化中熏陶出来的非常注重成绩、注重信用的这样一种文化,这样一种理念坚持、持续不断带进中国来,而且在中国让它扎根,而不要因为你回到中国而被这样的环境影响。   昨天我跟美国商务部讨论中国和美国商业不同的创业环境,谈到这一点,我觉得中国在现阶段,的确在某些方面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中国目前在商业领域也好,其它一些领域也好,出现了一种成本很低、很不良的商业环境,引诱着大多数企业,甚至说有一些原则很不错的企业,不是想自己怎么创新,怎么样勤奋,怎么样在产品上超过别人,而是千方百计地用各种各样非正常手段来获得这样的市场优势,而且这一点,已经不是仅仅在传统领域了。我们去年在高科技领域、互联网领域这样一些以前自称为非常清洁、非常干净、非常透明的一些领域,我们也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层出不穷。我觉得这个对我们海归创业者来讲会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同时来讲也是你们最容易发挥作用的一个地方,也就是说坚持自己诚信创业,这样的话你们真正在中国创业才会长期获得成功。  因为时间关系,先讲两点,一会儿有更多时间的话再跟大家交流,谢谢。  

 王辉耀:谢谢丁健,我觉得刚才讲的非常好,实际上刚才讲的就是海归回国原创的问题,我觉得这可能是现在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的方面。另外一方面讲海归回国管理和海归文化的问题,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好的新的亮点。我个人也有这种看法,现在海归回国创业阶段,怎么样加大国内管理是一个很大问题,现在很多海归是专家、教授,但是不一定具备丰富管理经验。去年人事部在昆山举办了一次海归创业的讲座,当时我也参加了,王晓初部长当时参观了昆山一个企业,这个企业非常的好,完全是几个海归创办的,他们有最好的专利,研发的团队都回来了,有很好的技术。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就是卖不出去,就是市场没有打开,实际上跟国内市场不熟悉,或者缺乏本土人才也是一个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觉得海归应该加强和民营企业的结合,我有一个建议,各地创业园是不是也能放宽海归和民营企业联合入园的要求,提高海归创业的成功率。另外一个海归管理确实很重要,一个企业的成功,最终是靠管理,这方面一定要占优势,利用不同的人才,不同的团队,早年回国的海归里有很多团队,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下面请对海归回国创业有很多直接管理、观察和支持服务经验的夏颖奇先生介绍一下。   

夏颖奇:当我们在任何时候认真思考和谈论创业这两个字的时候,我觉得都是很激动人心的一件事情。因为创业所包含的人生价值和内涵太多,是我们每个人都愿意遵从的一件事情,但是创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是很大的,所以谈论创业的时候我们总是有不尽的话题。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说有一些关健词在这里都能体现到,比如说海归、创业、风险投资、上市这样一些字眼。但是现在我们谈这样一个话题,和我们在五年、十年前谈起来是不一样的,如果再往前追溯20年或者25年,我是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从海外回来,现在来说是24、25年了,那时候就没有这样一些字眼,那时候我们只叫回国留学生,没有叫海归的,我们当时回来就是在大学里当老师,我们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所积攒的资料都不会回来办企业创业的,而是准备讲义、计算机程序等等,回来都是要开一门新课,做课题的。所以现在都已经进入到创业年代了。我在中关村工作为海归服务的12年,应该说我见到了很多的案例,或者是直接经历了作为见证人见证了他们很多的成功,也分享了他们很多的喜悦,同时我也跟他们有很多的交流,有很多的烦恼,同时也看到了很多创业过程中不成功甚至很失败的一些案例。回过头来,在座的各位在这个年代参加这样一个创业的论坛,来考虑自己未来创业的模式、方向,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现在考虑的问题跟五年前,比如说跟05、06年,或者2000年,或者在50年大庆的时候98、99年,或者再往前93、94年,是有很多不一样的,首先创业环境不同了。   现在回国创业有几个要素,这个创建环境对我们这些人决定要不要回国,要不要创业,在哪个领域创业是有很大影响的。创业环境我觉得大约有几个要素。   

第一,政策环境。现在政策环境几乎挑不出毛病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吸引人才的政策、工程、战略等等,最著名的“千人计划”,在北京市有北京市的海聚工程,就是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在北京中关村有高聚,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各个省市都有相类似的工程,最高的是中央的“千人计划”。这里从经济资助,从政策兑现和给予的荣誉,政策环境几乎能想到的都存在。   第二,人文环境。各地不一样,我们有些人选择北方或者南方,有的选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天津、成都、重庆等等,人文环境各地不一样,又有我们家乡的情结,又有我们的母校情节,还有某些跟企业技术相关联的因素,所以人文环境不一样。但是仅仅就拿北京来讲,人文环境也在变化,当年北京在2000年前后也有很多拥挤,车辆不太多,但是路很挤,路网、路况很不好,现在路能够挖掘的潜力都挖掘出来了,都建设的都改变了,甚至城铁、地铁都建设完了,但是交通还是很挤,是因为车多。这个环境进一步恶化就是开始对车辆进行限制,摇号拿不到的时候,留美博士回来开惯了车的在北京买不到车。这样一个刚性条件就阻止了很多条件下决心把公司办在北京,尽管中关村有吸引力,北京又是首都,有很多环境很好,但是如果在海外开惯了车,在北京连个车都买不到,就不愿在这儿办企业。现在这些环境也跟以前有很大不同,现在要克服的不是你能够克服得了的,是需要你去忍耐的一些事情。   第三,人才环境。北京没有变化,大学科学院每年培养的年轻毕业生,现有企业的高科技人才,海归回来的就有一万多人,人才环境没有更大的变化,但是人力资源的成本是上去了。十年以前,就说2000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发展的时期,那个时候三千块钱可以雇佣一个大学生或者是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到五千块钱可以雇一个名牌大学的博士,现在不行了,现在入园就会找到老板们说,这个房价贵了,物价贵了,等等等等,你这么点钱活不下去,就会理直气壮地要求老板加薪,而且很多人都在五千、八千甚至一万以上,人力资源成本已经大大增加了。所以说这些创业的要素都是大家需要考虑的。   

我相信在座的大部分是海归,海归也要知道你自己是一个什么特点的人。我认为出国的留学生,我在中关村管人才的时候做了一个课题,花十万、二十万做社会普查调研,02、03年,我们有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留学生回国创业是促进中关村国际化重要载体。什么概念呢?我们现在要国际化,要全球化,我们派了很多我们的干部、代表团到各个国家访问、考察、学习,对整个国家体制管理、财政税收、科研制度、大学都做了很多观察和学习,但是代表团毕竟是走马观花,十天八天回来写一个考察报告还都是表面,真正的内涵是掌握不了的。

只有我们这些长期在海外扎根留学的,自己到学校办手续,到银行开户,自己上课答辩拿到学位找工作,这些人回来才真正把西方成功的市场经历的东西带回到国内,所以促成了国际化。如果现在我们到一个企业里去,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有的企业里有根雕这些摆设,而且这里很多他们都有讲究,座椅放在什么位置,很讲风水。有些我们国有大企业还有很多政府的东西,标语性的东西挂在上面。你要到外资企业,很多外国的文化就不说了,外资银行,象微软、IBM这样一些企业。你到我们的海归企业又不一样,海归企业带回来的文化很容易再一个很小的企业刚刚初创三五个人,十个人的企业里看不到很多民营企业里的东西,比如面包、果酱,比如海归企业里屋子里有很多白板,墙上写了很多图表、数字外文的,这也是一种文化,海归这种文化大家互相称呼直呼其名,人人之间平等。这是带回国内的国际化的重要载体。   但是我们这些留学生回来,还有很多准备不足的东西,尽管你们的专业技术极其优秀,在海外最好的大学,最著名的导师名下攻读了人生能够达到的最高学位博士学位,尽管是这样,尽管国际化经验很多,你们市场化理念比别人都彻底都强,因为你就在市场经济国家里有过五年、十年以上的经历,成为那个国家通,成为那个社会上非常熟悉的一个人,尽管你遵纪守法概念比国内人强得多,不仅仅是在工作中间在合同上遵纪守法,大街上也是遵纪守法。所以我对还多留学生讲,你走在大马路上分不清你是留学生,但是过马路的时候红灯过马路的人都是国内人,绿灯过马路的人肯定是国外回来的留学生。不要以为你在国外学了一些东西你很会了,你很行了,你回国以后就可以去做,在这个方面可能你回来的时候突然发现已经有人做了,甚至做的很好,所以大家在创建之前,一定要把你的技术方面做好调研。刚才丁健讲的非常清楚,我们现在跟国外某些领域差距时间差只是几个月的问题,外面产品出来了国内很快可以出来,所以你觉得我硕士、博士论文拿到国内如果不是极快的速度很多是不行的。   还有你承受挫折的心理可能准备不足,在论坛前几分钟,刚刚有一个短时间的记者会,也没有展开讲,很多留学生觉得国内重视,领导也讲话,地方也有政策,大家都欢迎我们回来。我说了一点,留学生回国趋势开始年轻化,从十年前平均45岁现在降到大部分在25—27、28岁,这些年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初升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初升的,而且这个阶段对这些年轻海归正是我们国家生活开始好战,又是独生子女,又受到很多家庭和社会的推崇和吹捧,养尊处优的处境。我当年出国的时候不瞒大家说,教育部那时候我们是第一批公派出国留学生,只拿3美元,现在出国的人带着卡,带着电话,带着笔记本电脑,还外还有人员安排,甚至出去就可以买个汽车。所以现在形势已经不一样了,你们对家庭社会很多捧着长大的人留学回来,如果认为这个社会还会继续捧你的话,那么你可能心理准备不足,因为你回来的时候面对的是市场,不管回来以后有开发区、管委会、各级政府,甚至有很多见面礼,但是下来要办企业、创业是你自己打拼,打拼过程中面对的都是你的竞争对手。有一些庞然大物,甚至刚开始你在操作的时候人家不理你,等到你产品一出来的时候一下把你砸趴下了。所以这些方面的准备是不足的。  

 我们在中关村见到很多成功企业,见到很多上市公司,这是理想和梦想都成为现实的。我有这么一个说法,我们现在很多成功海归都是四次跨越太平洋,就拿美国为例,当年我们出国的时候跨越太平洋是很懵懂无知的,对于美国,对于大洋彼岸,对于那边的社会制度,包括我们的读书,生活有没有着落,奖学金和学费有没有着落,我们将来会走到哪里去不是太清楚,甚至语言也是结结巴巴的,但是那时候是义无反顾奔到大洋彼岸去求学,努力读书。   第二次跨越太平洋就是学成了,眼看不错,有很多有点本事的人回来,不满足玻璃屋顶,不满足于在外面给外国人打工,从爱国主义,从家乡情结,从母校情结,从自己祖国文化认同感决定要回国自己大干一番,最早的先驱像丁健先生这些人。第一次跨越太平洋,实际这个决定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这个国家,这个地区,这个文化,这个种族一切都是我自己的,但是做这个决定是比出国还要难,出国一个人走,老婆孩子扔在家里,到外面不知道什么样子敢去,回来的时候因为你已经有了很多积累,有了很多成功了,所以机会成本比较高,我要放弃在海外的工作,放弃国外教授,放弃海外洋房、汽车和十万、二十万美元,回来要自己打拼,这个决定是比较艰苦的。但是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很多人打出来了,甚至很多人那时候是幸运的决定,就是他们回来的时候,他们所做的什么东西国内都是没有的,都是空白的,他们做出来拿出来就可以卖,1.0、2.0什么样的版本出去都有市场,都受欢迎。可是现在在座的如果你刚刚在国外正在考虑回国的时候,你回来几乎找不到一块没有开垦的荒地,所有市场几乎都被开发、占领了,再搞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就是自己能够抢先一步,能够领先半年,这都很不容易了。   第三步就是我所为之服务的很多海归,当年我曾经写书的时候,02、03年我写他们的故事,第一句话序言里就说,我们这里所记述的所有人都是中国高科技未来的人物,这个未来在02、03年说的时候,没过两三年就开始有收获了,李彦宏(专栏)百度上市了等等陆陆续续开始上市。所以这个时候他们是第三次跨越太平洋到海外路演去了,把自己的企业推上美国的证券市场了。  第四次再跨越太平洋,那就是高高兴兴坐着飞机再回来,带着国外上市融资获得的钱在中国进行大发展。   所以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是历史上演绎的,但是不一定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重复。

所以大家做决定的时候,应该多与前期回来的人去探讨,来领会。中关村有一位著名的企业家柳传志,他在多次场合下,大大小小,包括大会、电视台上讲,联想的经验就是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这九个字很简单,对很多事情都是可以适用的,对于一个工厂,对于一个企业,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部队什么都是适用的,但是柳传志当成至理名言去讲。这就是说明这都是过来人,过来人的话往往是大家需要认真听的。刚才丁健说的一些话,我就觉得这里有很多很值得我们现在人去认真吸取的,但是不知道大家能听到多少,吸收到多少。后面大家提问题再说,谢谢大家。   

王辉耀:谢谢夏颖奇先生,我觉得刚才讲的中国创新的趋势,讲了几个他的观察和几个实际例子。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我们觉得现在对于海归来讲可以说中国创业是前所未有的时期。比如国家出台很多计划,象“千人计划”,我觉得也是一个创举,由国家组织部门,省部级领导干部组织部门,出台国际人才计划,这在历史上没有的,而且扩大了人才范围,这是非常大的变化。另外创业来讲,中国目前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在海归当今创业我认为还是有很多机会的。为什么呢?中国五千年以前创业是近百年的事儿,甚至是近几十年的事儿,我们说现代意义上的创业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没有什么太多创业,在创业大潮中涌现出的最杰出的一批新经济高科技的代表还是以海归为代表。包括最近我们海归在国外上市,今年象搜房网、优酷,又有一批新的海归企业,除了最早的亚信、搜狐、新浪这些以外又有一些新的,海归把国外一些很新的模式带到中国来,我觉得这种趋势在未来十年二十年还会不断加速。现在我们进入全球人才流动时代,现在出国已经达到30万人,再过几年总数就超过200万,我估计再过几年可能达到300万、400万、500万,回来的人数也不只是60万,可能是300万、200万。我想这方面关于人才流动和海归回来找工作,海归回来适应就业,海归回来团队打造,智联招聘CEO郭盛在这儿,请他分享一下。   

郭盛:今天很高兴跟三位创业前辈在一起分享一些经验。智联招聘身份比较特殊,一方面是一个创业企业,另外一方面也是国内领先网络招聘企业,帮助很多人找工作等等。把我们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有简单几点。  

 第一,我个人觉得创业大路千万条,就业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创业第一步可能是就业而不是创业,尤其对于海归而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看到很多海归是抱着创业热情回到中国的,但是发现市场环境不一样,面临的客户,面临的产品,面临的竞争对手也不一样,政策环境不一样。我们看到在中国的政策环境,既有很多非常优惠的政策,但是也有一些政府方面不一定有效率的地方,所以政策环境不一样。商业环境也不一样,有一些事情可能是你没有想到的,一些竞争等等,比如说我们就在最近看到的团购网之间互相打来打去的现象,国外很少。所以整个中国的商业和政策环境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会让很多海外有热情、有技术、有能力的人回来。所以往往就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因为有能力的人如果通过就业这件事情为未来打下很好的基础,适应这个环境,你的创业会变得更容易。所以第一点,我觉得就业可能是创业第一步。   第二,我们都说创业或者做一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觉得最核心的作为创业人员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抓住的事情就是产品和技术,这点我非常同意前面丁老师讲的这些东西。我们现在企业在市场上最难找的就是产品和技术的人员。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我们简单模仿一些商业模式,我们有一些营销,市场上的广告打出去,可能把一个网站,一个网络企业搞活,取得比较巨大的成就,现在竞争态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只有你真正抓住产品和技术,才能保证你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产品里面尤其是用户体验非常重要,对于一个网络企业非常重要,技术、数据库的开发、数据库的技术非常重要。产品和技术的能力,只是你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的拷贝或者市场营销的能力,这样的人才市场上很多,但是如果在座都是海外归来的学成人士,如果你们在产品和技术上有东西带回来,那么你们的成功就会更有保障。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产品和技术。  第三,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团队的力量,当我们在市场上看到很多书,马云(微博 专栏)的成功之路,李彦宏的成功之路我们看到的是他的个人,但是千万不要忽略在他的背后是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团队,一个英雄当然很重要,但是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对你来说更重要。创业是一个非常艰苦的事情,也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事情,所以如果你有一个很强大的团队,最后成功更有保障。   第四,坚持非常重要。我有一个朋友是从美国回来的,以前在美林证券做,回来做的很好,第一次创业就失败了,但是他坚持了,他在中国另外一个公司又工作了两年,做网络技术方面的工作,两年以后又出来了,自己开了一个幼儿园,现在幼儿园已经开到三十几家,马上会达到五十几家,当然这是经过十年努力,这个公司也在上市筹备过程中,非常不容易。但是保证他成功的,他自己总结下来,既不是他的水平比别人怎么高,也不是他的学历比别人高,同样也不是他的海外背景,最重要的是坚持,他能够从回到中国,踏上中国土地第一天起就想到创业,坚持了十几年到今天终于成功了,是坚持。所以我希望创业不是说今天一天的事儿,我看到这里海归创业领袖峰会,大家看到的往往是领袖这一瞬间的光彩,但是领袖过去十几年的痛苦过程中,我觉得大家也应该看到,同时也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   这是我简单讲的四点,第一,就业可能是创业的第一步。第二,产品和技术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有一个企业有核心竞争力,就是产品和技术,前面几位老师都讲了。第三点就是团队,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儿,是你周围所有人的事儿。最后一点就是坚持,这是保证你成功不是一次成功,而是长远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   前面几位老师都已经讲了很多,我不再重复了,仅仅是以我们看到的一些成功人士或者说更多的失败人士他们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谢谢。  

 王辉耀:谢谢郭总的分享。在这里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海归回国创业的一些个人研究,这些年我做了很多海归创业的研究,包括出版了很多书籍。我对海归创业有一个专门的研究,我调查了国内三百位创业最成功的创业人士,对他们做了一个分析,包括我们做了采访、文件。总结以后发现几个特点,第一就是回来创业海归比较成功的人士,第一他们学历都比较高,跟传统国内民营企业创业不一样,民营企业创业可能文化程度不是很高,我从农民开始创业。海归创业特点学历往往很高,在我们分析里有48%的创业成功人士都是博士,35%是硕士,剩下10%几都是学者,还有10%是学士。海外学历对你创业是有帮助的,这是第一个发现。   第二个发现,我们发现海归回来创业的一般都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就是在海外的工作经验。比如我们对九十年代,甚至2000年左右回来的海归分析他们都有海外跨国公司的经验,对他们回来创业都非常有帮助,像张朝阳(专栏)这样都是有海外工作经验。   第三个方面,海归回来创业成功率比较高的起来高科技领域,就是与国外接轨比较近的,20%集中在教育、咨询、服务领域,做房地产的不到1%,海归优势是动用国际关系,他们的国际人脉,到海外上市、融资,海外团队组建等等。   第四个就是刚才郭总讲的,回来创业的海归都有三个人以上的成功团队,比如CEO、CFO,包括亚信最初也是一个很好的团队。所以我觉得这是海归回来创业的第四个方面。   第五个方面,就是他们到了一定程度都有一定风险投资的支持,比如纳斯达克,互联网包括高科技在美国上市超过200家中国企业里大量是中国海归企业,这里都有很好的CEO、CFO等等。  第六个方面,海归回来相当大一部分成功的,从北美回来的比较多,包括硅谷文化影响,当然去美国人数也是很多的。   在我这个样本里还有一个特点,35岁左右是他们回来平均的创业年龄,跟他出国比如说拿研究生学习五年,再工作五年回来创业。现在年龄向低龄化发展,我想这都是总结的一些经验。  

 我作为主持人先提一个问题,首先问一下丁健先生,丁健是作为回国创业比较早的资深成功人士,又是比较早的做风投。你回国创业十几年,作为创业者又作为投资者,你觉得海归创业最困难的或者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丁健:我想所有的创业者可能第一步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钱的问题,我想这几乎是创业者几乎无法跨越的第一道门槛,有再好的想法,但是如果没有资本做创业早期投入的话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我正好也借这个机会做半分钟的广告,对于海归来讲,其实创业比较早期的引入VC做你的创业顾问是很重要的,而且还是免费的。为什么这么讲?不是说让你聘请他们做顾问,而是说比较早的把你的想法跟你周边的,不管他是在国外还是回到国内,还是通过E-mail,把你初步的一些想法跟他进行交流,如果你有幸得到他的回复当然很好,能够有幸得到他的见面更好。但即使你没有这个幸运,甚至石沉大海,你也可以有了一个很好的反馈说,这个东西他们不感兴趣,那我就要想一想,为什么,你可以少走一些弯路,而不是说先拿着这个,抱着很大希望买了机票跑过来跟政府拿了钱,做到最后发现挣不着钱,没有市场。而VC恰恰在这方面能够给你做一个很好的过滤器,所以早一点引入他们。   金沙江是在国内比较少的专职做早期投资的。我们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刚刚百度花了3亿美金买了一部分股份,我们早到什么程度?我们决定做他投资的时候,三个团队来了三个人,其中还有一个不会说中文的老外,拿着五张纸,讲了四十分钟,我们决定投他,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投资。但是在我们那里也是非常少见的案例,一般我们还是要做很多的调研,但是这个团队有非常强的特色,让我们对他们不怀疑,因为都有业绩可查,只要他的想法讲清楚了,对他的执行力毫不怀疑。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做了五天以后,非常成功的卖掉了百度。   我讲这个例子实际上告诉大家,早期的时候其实VC带给你的不仅仅是钱,而是可以通过他们节省你很多的时间,过滤掉你很多可能并不成熟,不是很切实际的想法,而且在这个过程里你可以得到很多经验。如果说到最难的,可能从海归角度来讲,一方面最难,一方面不知道怎么做,我觉得如果政府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帮助,培训培训大家,告诉大家怎么样跟VC打交道,怎么把你的项目推荐给VC,哪些VC做哪些领域等等,政府给大家做这方面的培训的话,远比给大家一些钱有更大的帮助。其实我们也很希望有这样畅通的渠道,能够看到更多的项目,好的想法。其实中国现在来讲钱是特别多,不光是国内,国外基金大量进来,涌到中国,国内现在自己内部包括国家也有很多资金想投到早期投资,其实这个机会是罕见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你很容易能拿到,而是说你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因为这些投资人都是非常成熟的投资人,不会被你几句话就忽悠了,你还是要做非常详细的工作。  

 王辉耀:刚才丁健分享这个非常好,实际上我觉得VC对于中国作用非常大,而且我发现目前中国所有的VC大量基本上清一色都是海归,做的比较优秀的,他们有创业的经验,也有很多投资成功的经验。现在VC产业也是全世界看好,而且成长非常快。   下面问问夏主任一个问题,您作为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十多年,也见过很多海归企业,您看了这么多以后,您觉得什么样的海归创业容易成功,或者有什么样的素质,您见过很多教授、专家,创业者,什么样的海归在中关村创业是最成功的?  

 夏颖奇:创业成功在中关村很多,我们中关村出了全国首富,也有经过创业成为院士,中关村创业还产生过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所以成功的人很多。我仍然这么看,你要是一个成功者的化,首先你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你是个能人,不仅在技术上, 你在管理上、胸怀上这些方面都得是一个能人。另外还有一块,你还是一个有运气的人,如果你的运气不好,你可能仍然成功不了,有些失败的也都是很英雄很有本事的人,那就是因为他的运气不好。

   刚才丁健说到资金的问题,我也想借这个话题再说几句。每个创业者都想我要有钱才能开张,柴米油盐才能支付,才能发展。我总是对很多人讲,你不要认为钱是最大的问题,只要你有本事,有很好的项目,有很好的团队,资金是不成问题的,尤其是最近,现在很多风险投资绝大部分,很多都在看着中国市场,他们或者在中国有自己的子公司、代表处或者是一些联络人员,或者是把他的机构直接设在中国,甚至他们的合伙人会议也到中国来开。

  我举一个例子,早期一点就在SARS前后,02、03年那段时期,我去硅谷甲骨文公司,创始人叫(卢卡斯),这个人是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家,我们两个人谈的很融洽,而且他拉着我一定要跟我在一起呆一段时间,我两天时间里跟他吃了五顿饭,早上七点到他家吃饭,然后我们分别去开会,中午会议饭不吃又聚在一起吃饭,然后又做自己事儿然后又聚一块儿。这期间他问我,在北京中关村能不能给我介绍几家公司我考虑投资,因为这个人当时在美国做了五十家公司董事长,对投资很有兴趣。那个年代中关村企业上市的就不说了,没上市的绝大部分,还在黑暗中苦斗的还是绝大部分,包括百度也都在黑暗中苦斗。所以(卢卡斯)给我介绍的时候,卢卡斯教堂、卢卡斯小学校、卢卡斯研发中心等等,都用他个人名字命名的,然后我们俩吃饭的时候,他说你给我介绍几家公司。我在那儿想了想,或者不加思索的我就给他介绍了三家,一家是李彦宏和徐勇的百度,当时是两个创始人,一家是邓中翰博士的中星微电子公司,还有一家是搞高级软件培训的,从加拿大回来的八人团队。回来以后我把这些公司的材料给他寄到美国。又过了一段时间,再见面他投了一家,投了邓中翰的中星微电子,再过了一段时间,中星微电子、百度陆续上市。我再见到他我就说,百度那么早介绍给你你怎么没投呢?你看走眼了吧?他说谁能都看准,那我得做多少钱。百度不投的原因是因为他搜索,都是中文,我都不认识,所以我不知道是什么特点。另外一家高级软件培训的,他说把培训纳入到教育领域,我对教育从来不投。邓中翰做集中电路设计,他是做半导体的,我就愿意投半导体。我说你不是做半导体出身?他说他技术好。两个人谈了不到两个小时拍板决定投资。所以海外投资就是这么一个情形,大量开始进入中国,现在不能说我没有钱,钱是大大的有,关键就是团队和技术能不能说服投资人。我本人收到过很多风投跟我说,说夏主任方便的时候可以把好的企业介绍给我,这样的事情确实很多,但是我很难开口。现在主要问题就是你在做这个企业的时候,你的商业模式和你的技术储备,不要大量讲世界前沿技术,国际市场有多少亿,千亿、万亿的市场,看看你本人能够在这里吃掉多少份额,不能说服这个风险投资就不能投你,很多风投手里抓着大量的钱,国际资本、民间资本,现在中国有钱的人很多,所以大家不要把钱看出的太重。如果你有机会能够跟风投谈几句话,他们感兴趣和不感兴趣,对你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都是很有价值的。  

 王辉耀:刚才夏主任分享了他的一些体会,我觉得现在VC大量都是从国外回来的,海归实际上有一个优势,海归这个文化跟VC是很切合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机会。刚才丁健说的对,如果你要想成功的话,比较早的介入VC,把他们的经验和专业都带进来,虽然说股份上有所损失,但是确实是比较值的。   最后问一下智联招聘的郭主任,现在海归回国找工作,智联招聘肯定也是经常被投简历的网站,根据你们收到的大量简历,什么样的海归找工作比较容易成功?  

 郭盛:我做过统计,基本上几个行业比较容易过来,一个是进口,一个是高科技,这两个行业最容易。同时在企业性质里面是跨国企业最容易把他们招过来,其次是大的国企,最后是民营企业。我觉得原因很简单,第一个金融企业是工资高,高科技企业有股票,所以这两个对大家吸引力很大。跨国企业文化比较切合,同时跨国企业在海外有很多网络,国企也在海外招人,国企品牌得到大家的认可,真正需要招人的民营企业难度最大,由于信息不透明,谁也不知道这个公司是干什么的,海内外的人都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所以信息不对称是很严重的问题。   我记得几年前海归的工资一定是比“土鳖”工资高的,因为受过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也高,也是应该的。但是现在海外公司,比如产品技术人员,海归工资其实是小于等于国内人员工资的,很多企业发现海外人员工资反而比国内低,主要因为国内这些技术产品人员由于市场供需关系造成,这些人市场竞争厉害,反而海外市场人员更容易进来。   第三点,前面两位都讲了VC,钱容易还是不容易的问题,可能两位听了以后不要生气,因为我是作为创业人员,创业公司和两位观点略有不同。我有一个朋友概括的比较经典,他说VC和PE是势力的女人,当你艰苦的时候他不理你了,大多数人是不会理你的,但是一旦你做好了,他们蜂拥而至,有房有车了他们都来找你,但是创业的时候他们不会理你。这我相信不是所有VC和PE都是这样的,但是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以我们公司为例,我们公司经营状况比较良好,利润比较充足,现在是市场领先地位,每天敲破门,我们要想办法说,我们找出婉转的理由拒绝。但是几年以前,当我们公司比较艰苦的时候,处在大量投入的时候,这时候是没有人理你的。所以甲方乙方的位置是完全倒过来的,当然丁总是个厚道人,大家还是应该找他,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有现实的资本和我们不是站在一条线上。  

 丁健:其实我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呢?这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因为中国做投资直到个别两三个基金到05、06年的时候,两三个基金出来之前,中国大多数基金对早期企业的判断力是非常差的,唯一例外的就是IDG,但是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战略,因为那时候案子小,所以像撒种子一样,只要看准一个行业就到处撒,现在这种战略已经彻底不可能了,现在要求专业性的VC团队。他刚才那一句话恰恰是在为我们做广告,所以一点不生气,刚才我讲到,曾经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我就很自豪的跟大家说,我告诉你们我们怎么投资,我投资案例里100%,所有公司在我们投进去的时候是不赚钱的,50%在我们投进去的时候是没有项目的,10%在我们投进去的时候是什么都没有的,我下来旁边的人就说,在这个年代还敢说这话的绝对少数,我说我到今天还跟大家讲,我们还是这样一个状况,仍然是这样一个原则。我们喜欢把一个公司从无做到有,这种成就感远远大于我们在财务上的成就感。一个基金从05年到今天,不到六年的时间已经做了四期了,这在中国融资史上也是罕见的,我们每一个基金都是在上一个基金投不到40%—50%的时候,下一个基金已经认购了,所以这是我们的成绩。   

   王辉耀:现在我们海外自从国家重视以后,我们海外人才招聘一浪高过一浪,但是现在外面招聘的还是以大卖场的形式,人才招聘会、同乡会这种形式,对海外人才招聘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郭盛:其实不是人才招聘是关系型的招聘。我看到大量企业到最后招人,民营企业往往是通过口碑介绍来招人,这是比较重要的工作。第二个招聘非常碎片化,即便大的国企也是没有组织的,非常碎片化的。招人,实事求是地讲,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招人目的,可能是参观高校。对于像今天的海创周,如果组织一些好的企业加上一些民营企业或者创业企业,能够以这样的形式把我们的会场从大连搬到纽约、波士顿、芝加哥这些高校聚集的地方,我觉得可能会非常有效,因为大家可能现在找不到这样的渠道,也没有我们这样一个比较高的平台来做,更多的是靠单个企业碎片化的招人。可能在未来某一年,我希望海归创业领袖峰会,包括我们这些企业家,包括我们这些VCP能够把这个会场搬到美国、欧洲,会发挥出非常重大的作用。  

 王辉耀:我们海创周也可以成为一个人才招聘会,也可以办到国外。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小的故事,我听到海外资深教授跟我讲了一个故事,我们国内某个大学校长要去国外招聘,很早以前发了信,说某某教授我几号到洛杉矶,几号到华盛顿,几号到纽约,方便可以来见我,我有招聘的机会。当时看到这个信以后根本不去,觉得这个东西对我来讲没有什么太大意义。实际上香港一所大学邀请他飞到香港,大学校长亲自出面邀请他吃饭,三顾茅庐,他觉得这个诚意不一样,国内招聘好象是走形式,但是国际招聘确实是看重人才。所以我觉得国内人才招聘要提升,采取一种三顾茅庐的态度,大卖场似的招聘是招聘不来人的。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于集团

海归集团是以国内海归及国外华人华侨留学生为主的内部交流平台,国家重要的招才引智机构,全球总部位于中国北京,在海归圈内享有至高的荣誉与地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可信网址,诚信网址

集团全权委托北京(上海)尚公律师事务所为官方法律顾问,保障集团在全球各地的权益。

交流工具

客户端

新浪微博

手机微信

© 2009-2021 海归直聘APP|海归集团|海归协会全球官方网站.京ICP备2020046083号-1.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1032
  • 在线客服系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