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688|回复: 0

海归创业需跨过三道槛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21 14: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海归创业需跨过三道槛”

发布: 2012-12-21 22:36 | 作者: 韩言铭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嘉宾:
  刘作勃 大连留创园副主任
  王德禄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
  徐百 苏州纳通生物纳米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群 英特工程仿真技术(大连)有限公司总裁
  陈韦宁 睿芯(大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编者按/ 在国内精英移民潮现象被炒得沸沸扬扬之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一轮海外人才归国潮业已形成。自中国政府2008年底颁布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引才计划“千人计划”以来,兴起了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的创业高潮。按照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回国的海归只有5万人,2011年,归国留学人员达到33.97万人。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推动了国内在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讯、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发展,也给传统产业注入了活力。但随着海归人数的增加,创业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而利用国内有针对性的海归创业平台成为这些归国人才的首选。本期创业圈特邀创业平台和海归创业者共同探讨海归创业面临的一些焦点问题。


第一道槛:技术优势如何与国内市场需求对接
  Q: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2年中,3200多名海归创办企业2100多家,拥有4700多项专利,但其中很多并没有成功。海归掌握技术会做产品,但生产的产品并一定是市场所需的,同时在卖产品做销售方面有欠缺。创业从技术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商业模式和当前的金融环境出发。
  A: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做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保持团队的灵活性,能应需而变。创业最先选择高于国内技术水平的先进技术,在这个阶段的技术更容易孵化成功。要做更多的人脉链接,通过社群、协会等组织和各类活动机会与天使投资人对接,尤其是具有创业经验的天使投资人,提升自己的创业理念。
  王德禄:目前海归人才主要是学习技术出身,他们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者,是重大产品发明的参与者,这类人才在公司中是技术骨干,会很好地发挥才能。但是如果这些人才创业,往往也会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商业模式和当前的金融环境出发。技术人才在创业的过程中如何跨越这个槛,做出在商业模式上的探索,做出对市场的全面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海归人才要做的不仅仅是提升研发产品到运营产品,衡量技术研发成本,更要探索全面的市场模式,既能够掌握技术做好产品,又能做好销售渠道,把产品卖出去。海归人才要把自己打造成“海鸥”型人才而非“海归”。“海鸥”拥有海外留学和创业背景,通过其掌握的核心技能链接到相当数量的移民社群、跨区域创业者、跨区域投资人,以及产业组织者开展创业活动,打开销售渠道。
  我10月份考察了美国四大中心,创新中心硅谷、金融中心纽约、政治中心华盛顿和学术中心波士顿,并在华源协会、硅谷创业论坛作了两次演讲。在这个过程中,我重点回答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留学生,我强调硅谷是孕育改变世界创业者的地方,中国的海归创业者要做更多的人脉链接,孕育更伟大的创业理念。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恰恰是拥有改变世界梦想的第三代创业者。要想达成上述目标,创业者需要通过社群、协会等组织和各类活动机会与天使投资人对接,尤其是具有创业经验的天使投资人,提升自己的创业理念。
  徐百:我跑过中国很多工厂,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可供参考。一项海外成熟的技术跟熟悉国内本土市场的企业,特别是本土企业合作,相对来说成功几率比较大。我们不能低估国内的创新能力,但是在国内摸索实现产业化是比较难的,特别是在生物医疗方面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尽管有中国政策倾斜。
  刘作勃:海归确实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如果只是到国外去读几年书,掌握的技术不太成熟,或者说只是懂一些皮毛,回国后创业是比较困难的。海归要自己创业得有自己核心的东西,因为技术转化快则三五年,技术产品化时间更长,很容易死掉。相对来说,有过在大公司核心部分工作的经历,同时又掌握知识产权的技术人才创业更容易成功。当然,海归在带来技术时,应该有所选择,如果这项技术国内还没有,最好回国是去科研院所,这离市场还比较远,创业最好是一些高于国内技术水平的先进技术,在这个阶段的技术进入国内容易孵化成功。总的来说,掌握“高精尖”技术的海归,技术正好是国内需要的,创业三五年能孵化出产品的,这容易与国内市场对接起来,创业也比较容易成功。
  陈韦宁:海归人士在本土化方面是弱势。知道自己弱项的话,我肯定不会拿弱项跟人的强项去拼。找到这个方面有强项的人,一起去策划整个市场,拿到核心信息,第二步再去做筛选。我们公司也是不断地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产品方向,改变我们的服务形式。有一些成熟的东西可能并不是市场所需要的,有一些可能是我们不重视的反而是市场需要的东西,这需要我们创业者灵活协调。这些信息并不会天然存在,而是需要不断跟市场去沟通才能发现。
  张群:技术与需求相结合有一个磨合和理解的过程。与十年前相比,国内的大环境变化很大,包括政府、教育和产业,需求比较大,每一项技术都能找到结合点。不一定要做出一套先进的技术,跟国外已有的技术去竞争,而是根据国内市场的需求,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方向,开发产品的节奏。当然,核心是要真正掌握核心的技术,然后再基于此进行方向创新。
第二道槛:海归如何实现再本土化
  Q:海归在学习、工作思维方式上受到海外经历的影响,回国后需要时间重新适应中国文化和熟悉国内商业环境。逆向文化冲击,这种差异带来的冲击可能比出国时的文化冲击更大。对市场不熟悉也是件痛苦的事,搞技术跟企业的运作差别比较大,技术人员是跟物打交道,而企业管理则是跟人打交道。
  A:消除逆向文化冲击需要时间重新认识环境,通过跟朋友和合作伙伴多沟通消除信息差。“再本土化”不仅仅是简单适应中国的“人情”,更要多了解中国的市场变化、中国消费者的心态和创业政策。
  王德禄:海归如何再本土化的问题,这也成为阻碍海归成功创业的掣肘。东西方多元文化背景使海归能够结合两种文化的优势,海归人才能更容易地从海外获得技术信息,在技术突破性创新方面有明显优势;同时,有海归人才认为,“海归光环”对获得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国内客户或员工有帮助。但是,尽管海归出国前有很多在国内生活工作的经历,但是中国的发展速度太快,海归创业者对中国市场的理解需要“再本土化”。“再本土化”不是简单的指低俗地适应中国的“人情”,局限于请客吃饭喝酒和拉关系,指的是更多了解中国的市场变化、中国消费者的心态和创业政策。
  徐百:许多海归带回来的技术具有前瞻性,从前瞻性的技术到样品,到批量化的产品,要做的是怎么样实现工程化的制造,到最后商业运营。我在美国的时候做过一个调研,一般来说完成这个过程需要25年时间,这是正常的,有的可能更长一点,有的是更短一点。海归带回来的是什么样的技术,这个变得很重要。太前瞻性的话,不要说中国的市场还不够成熟来消化这些技术,可能在世界范围内也不一定消化得了。
  这里有一个适应度和本土化的问题。举一个例子,在解决如何选出空盒子的问题上,中国工人解决办法的思路和国外工程师的思路完全不一样,中国人就是一个电风扇,国外工程师则是用机械手等自动化设备。
  有人说,看过马路就知道回来的时间长短。实际上,海归再回来时,中国已不再是留学时的那样了,我出国比较长有25年,这个差别很大,无论从基础设施还是人文环境,比如一些80后用的词语也发生了变化。我回来之后也是经过四五年的扎扎实实地接地气和再认识,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市场及中国的环境。毫不夸张地说,逆向文化冲击,这种差异带来的冲击可能比出国时的文化冲击更大。市场不熟悉也是痛苦的事,搞技术跟企业的运作差别比较大,技术人员是跟物打交道,而企业管理是跟人打交道,无论在国内在国外都存在这个问题。朋友说我还是适应比较好的,至少说话中不会夹着英语单词,也熟悉跟政府打交道的路数。
  陈韦宁:我是在国内工作过再出国再回来创业的,对于国内的商业环境还算熟悉,出国前在体制内工作,受限制比较多。创业公司可以推倒重来,有一些技术可以应用在很多行业,这需要跟市场不断地去碰撞才能发现哪个市场最大。我们通过引进部门总监,他可以带来很多有附加价值的东西,对于企业快速融入市场很有帮助。
  张群:我们25岁之后再出国,不是很小出国,对于国内环境还是有认识的,但缺少的是工作经验,跟客户、政府打交道比较陌生,与高校交往比较顺畅。我们的办法就是本着灵活性,保持各方的利益,我们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可靠可信赖的。这样认真做事的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下也是行得通的,形成自己的优势,尤其现在大家都尊重技术尊重人才。
第三道槛:如何选择创业合作伙伴
  Q:国家层面有千人计划,各省还有相应政策,全国总数已近180家的留创园也有政策,各园区政策支持力度不一,如何利用好这些政策为创业所用,如何找到创业合作伙伴包括投资人,有时候需要时间来验证小公司的价值。
  A:选择创业地主要看产业链条成熟与否,市场和人才供给匹配度。与本土企业合作或者挖资深人士入伙,但不能仅仅为了对方的资源和经验,也要强调公司的发展前景;选择能提供更多资源的投资人。入驻创业产业占主导的高技术集聚区,更容易获得人才、科技资源、资金,降低创业成本。
  刘作勃:政府,包括高新园区对于海归高技术人才创业的支持力度都很大,帮助海归创业者建立优势,让技术转化为产品,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帮助企业研究客户,有时还帮助企业推广,甚至组织一些对接活动,帮助企业了解目前国内市场行业的情况。
  但很多园区并不是硬性规定支持一百万还是几千万元,多数是一事一议,跟各地发展到什么阶段,你带来的技术都相关。我们连续办“海创周”成为国内从多园区吸引海外技术人才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海归可以了解各园区的地域环境和产业定位。比如大连主要产业定位为软件和服务,如果医药相关的项目落在大连就不会太合适。创业者需综合考虑产业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等。
  关于创业团队,多数海归一样不是公司的董事长就是CEO,这种习惯很难短时间内改变,而且也不愿意跟人合作。我们看到比较好的做法,尤其是市场和销售这边,寻找一些行业内大企业的销售骨干或者是快退休或刚退休部门副总,把他们挖过来带来的不仅是经验也有资源,给他们一定的股份。当然关键还得看这个公司的发展前景大不大,否则也难以吸引到人才。
  王德禄:海归选择回国搭建创业平台需注意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团队中要有中国本土管理成员,最好的选择是在国外搭建好团队,同时团队中具备熟悉中国本土情况,在中国做过管理有经验的精英;其次,需要有天使投资的支持,不仅具有国外经验丰富的天使投资,还要在中国寻找天使投资人,而不能仅仅靠政府资金支持;最后,创业地选择在其创业产业占主导的高技术集聚区,在这类区域中,人才、科技资源、资金更容易获得。比如从事光电子信息行业的建议落户武汉光谷,从事物联网产业的建议落户无锡开发区。
  徐百:我一回来就扎在了苏州。我离开苏州31年了,苏州有一些亲威朋友。我也考察过北京和上海,从各个方面比的话,苏州有一些优势。地理条件好,台风登陆到了苏州就减缓了。离上海二三十分钟的高铁距离,房价相对北京、上海来说要低一些,员工更容易承受,对公司来说也是可以降低成本吸引到优秀人才。园区支持的力度大,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是最高的,我们拿到了1000万元的支持,包括一部分股权投资、房租的减免、补贴等。这在北京、上海比较少见,对于我来说就基本不考虑其他地方了。
  陈韦宁:先谈对投资人的选择,我在北京时跟一些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接触过,当时认为公司与风投是不对等的,公司小需要时间验证我们的技术价值,因此没有拿他们的钱。未来考虑选择风投还是看能带来什么服务,尤其是除了钱之外的资源。创业地我们选择了大连,主要考虑到地理位置及人文环境,还有市场,可以辐射东北三省。
  张群:团队主要还是靠自己培养,从学校毕业工作再三年就可以独当一面了。我之前在日本创过业,选择大连也有地理位置的考虑,主要是因为这边能提供持续的人才,相比而言,这里的生活成本要低一些。


  创可贴
  克服水土不服需先换“心”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当《天下无贼》中葛优扮演的黎叔说出这句经典的台词时,我们正在经受求贤若渴的煎熬。从2008年起,中国推出了大规模的“千人计划”希望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国家经济建设。
  从那时起,拉开了海归回国创业的大潮,然而回国创业的海归并非一切如意。拿投资人的钱比预期要难;市场爆发比预期要慢;竞争比预期要激烈,甚至一些公司还等不到结果实的那天。
  究其原因,是海归对中国本土市场认识不够,需要换“心”上阵。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副会长张辉曾表示,海归创业者应该立志成为具有“全球观、中国心、专业水平、本土功夫”的中国企业家。
  海归视野开阔、见多识广和掌握核心技术等是他们的优势,但是创业不是搞研究,不是纯技术的活,是商业,是交换,是管理。这些并非是技术型海归创业者的优势,需要寻找谙熟中国商业的合作伙伴。
  海归创业者换位思考,放弃唯我独大、能搞定技术也能搞定管理的想法。在再构思创业过程中就需要厘清自己的边界,只有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擅长什么才能发现自己的短板在哪儿,才可能找到补齐短板的团队。
  找这些团队可以先从国外拿到天使投资再回来创业,也可以先找到互补型的核心创业伙伴再开始,这些都可以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
  海归创业水土不服症状表现有三:其一,打不开市场。对于做技术的人来说,销售本不是他的强项,市场做不起来主要是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比如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或服务,生产者往往希望提供最先进的技术产品或服务,价格自然也就上去了,市场消化不良。
  其二,商业模式设计有问题。高技术的产品或服务对渠道商要求自然高,如果不能把产品简单化,应该让利更多给渠道商。
其三,管理混乱,导致公司培养起来的核心人员弃公司而去,另开一家公司跟你竞争,还反过来挖墙脚,拖垮公司。
  海归要克服上述水土不服症状,需要花长时间来了解中国市场现状,要据市场调整技术开发的方向,并灵活调整产品。例如苏州纳通的纳米微针原本是用在药品注射中的,但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先把技术应用在了美容行业。再比如,管理和商业模式出现问题的本质在于利润的分配上,而作为公司的主导者,海归应该有“财散人聚”的胸怀,方能成就长青基业。
紧跟协会走,什么都会有,哇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排行榜
  • 最新
  • 热门

关于集团

海归集团是以国内海归及国外华人华侨留学生为主的内部交流平台,国家重要的招才引智机构,全球总部位于中国北京,在海归圈内享有至高的荣誉与地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可信网址,诚信网址

集团全权委托北京(上海)尚公律师事务所为官方法律顾问,保障集团在全球各地的权益。

交流工具

客户端

新浪微博

手机微信

© 2009-2021 海归直聘APP|海归集团|海归协会全球官方网站.京ICP备2020046083号-1.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1032
  • 在线客服系统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